1.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2.最悲怆的南极探险家是谁?

探险家日志动漫_探险家日志动漫免费观看

团队之星

Adidas阿迪达斯公司为2006年第18届德国世界杯而全新设计的比赛用球名为“+团队之星”(+Teamgeist),寓意世界杯赛场的重要精神:团队的力量。

足球的圆形程度和表面光滑度直接决定着她运行的稳定性和精准度。“+团队之星”(+Teamgeist)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她革命性地将球面拼块减少到14块,而以往所有的足球表面都是由32块表皮组成的。这样的革新使球外表面的拼接点从原来的60个变为24个,降低了60%,而拼接线的总长度也从40.05厘米降到33.93厘米,减少了15%以上。这样的拼块设计再配合阿迪达斯独有的无缝压合技术,使“+团队之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卓越性能。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和德国Scheinfeld阿迪达斯实验室进行的大规模比对测试都证明了这一点。

多位球星已经率先试踢过这款全新的世界杯比赛用球。贝克汉姆评价说:“‘+团队之星’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世界杯比赛用球之一,我非常喜欢!”劳尔则表示:“我认为在所有阿迪达斯的足球中,这款‘+团队之星’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一个。她的设计非常独特,用她无论是进行传切球还是射门,球感都非常舒适。”

“+团队之星”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它用黑、白、金三色,黑、白是东道主德国国家足球队的传统颜色,而金色则代表着世界杯冠军奖杯。众所周知,14年,国际足联首次决定为世界杯冠军颁发18K金质奖杯,巧合的是,那届世界杯也在德国举行,最终冠军被东道主夺得,作为队长的贝肯鲍尔捧起第一座世界杯冠军奖杯。作为对2006世界杯东道主德国这段足球历史上伟大时刻的纪念,阿迪达斯的设计师选择了德国队比赛服的传统颜色黑白两色作为本届世界杯比赛用球的主色。球体上螺旋形的金色勾边的灵感来源于世界杯的金质冠军奖杯。

2006年4月18日,德国2006年世界杯组委会贝肯鲍尔向公众展示世界杯比赛用球。当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前举办的展示会上,德国世界杯专门用球“团队之星”亮相。这个球的直径为2.2米。

在7月9日的世界杯决赛中将会使用金色足球。金色的“团队之星”,在材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会把14块球皮中的6块涂成金色。

在德国世界杯期间,每场比赛的15个比赛用球都会经过特殊加工,将会在足球上印有比赛的对阵双方名字、体育场、比赛日期和开球时间。世界杯参赛32强也将在近日得到20个普通比赛用球,进行适应训练。

据悉,“+团队之星”(+Teamgeist)将于12月10日起在全球阿迪达斯专卖店销售,并有望打破以往足球的销售纪录。

国际足联在确定比赛用球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来确保向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提供最优秀的足球。只有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测试,符合各项标准的足球才能获得“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志。而在德国沙因费尔德阿迪达斯足球实验室以及拉夫堡大学测试中心中进行的多项测试表明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Teamgeist)不仅完全符合“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还在各项标准上远远超过国际足联标准的要求。

机械腿试踢:

位于德国沙因费尔德的阿迪达斯足球实验室研发了一套高技术的足球机械腿用于各种足球测试,它可以在完全一致的角度上以完全一致的速度和力量对足球进行反复的击球测试。机械腿的专门测试表明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Teamgeist?)比参与测试的其他顶级足球的精确度高出30%。在机器腿测试的同时,一台高速摄影机被平行架设于击球点附近,用于记录并分析踢球时的冲击力对于足球的影响,录像表明阿迪达斯“+团队之星”由于用了独特的14块表皮拼块设计,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球体表面不规则的凹凸,因此无论踢到足球的哪一处,足球的性能都始终保持如一。

球体圆周测试:

球体圆周的一致性是足球的重要性能之一。圆周一致的完美球体可以使球员更好的带球过人和控制足球运行。为了计算足球的平均球体圆周,每个阿迪达斯比赛用球都通过10个不同的球体测试点来测量球体圆周。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68.5厘米-69.5厘米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69.0厘米-69.25厘米

耐久圆形球体测试:

完美圆形球体的足球能帮助足球运动员展示其精湛的足球技艺。足球球体越接近完美圆形,足球在飞行中的表现就越稳定、精准度越高、足球飞行预判性也就越强。新型的异形拼块设计使足球能更好的转移踢球者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减少足球飞行后形成的目标区域角度,而足球球面的更大拼块可以给球员提供更多更好的踢球点。

阿迪达斯通过16处不同球体点来测量足球的直径,并计算出足球的平均直径。国际足联对足球球体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间的差值有着严格的规定。

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最大差别不超过1.5%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最大差别不超过1.0%

吸水性测试:

一个湿重的足球和一个干的足球所表现出的各项性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湿重足球的飞行速度更慢,反弹高度更低并且更难踢出旋转球。阿迪达斯特有的热粘合技术使得阿迪达斯足球具有高效的防水性能。而对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Teamgeist?)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在干或湿的环境下各项性能完全一致。

在足球吸水性测试中,将足球在一个水容器中挤压和旋转250次,随后称量足球的重量。而容器中的水也将在该吸水性测试前后分别称量。

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吸水性核准合格标准: 球体重量增加不超过10%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吸水性: 球体重量增加不超过4.5%

重量测试(420-445克):

每场职业比赛中都需要使用好几个足球,而用于一场比赛的每一个足球都要求拥有相同的性能。足球重量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足球重量过轻或过重,该足球的飞行角度和路线将难以预测。

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足球重量介于420-445克之间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足球重量介于441-444克之间

球体形状和大小保持能力测试:

一个足球在一场比赛中平均要被踢大约2000次左右。然而我们需要足球的性能在比赛开始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保持一致。

为了测试足球球体形状和大小的保持能力,国际足联核准合格的标准要求一个足球要以50公里的时速撞击一块钢板2000次。在该测试后,球压和球体圆弧仅允许发生极小的变化,球体气阀和球面缝合处没有损坏才能用于比赛。以下为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50公里时速撞击2,000次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50公里时速撞击3,500次

滚筒测试:

滚筒测试是阿迪达斯公司创新小组对于阿迪达斯足球独特印花表面的质量和耐久性的专门性测试。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Teamgeist?)是首个用完全内嵌式印花技术制作的足球,该技术令其表面材料具有最好的耐久性,从而确保球体图案的外观。

独特的反弹性能测试:

在用胸部、大腿和脚等部位来控制足球或过人的时候,足球运动员需要能够很好的预计并掌握足球的反弹性能。

在这一独特的测试中,足球将从2米高处多次落向一块钢板。足球反弹后最高和最低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10厘米。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不超过10厘米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不超过2厘米(在20度环境温度下反弹高度是143-145厘米)

(在5度环境温度下反弹高度是135-136厘米)

球压测试:

如果足球球压在比赛过程中降低,球员将很难预测该足球的运行方向和轨迹,而足球也不能满足反弹效果一致性的要求。而足球球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长传球和下底传中球的成功率。

在该项测试中,足球在完全充气后被搁置一旁,经过三天后再测量其球压。国际足联规定,足球球压的下降不能超过特定的球压比率。以下是测试结果:

国际足联核准合格标准: 球压下降不超过20%

阿迪达斯“+团队之星”: 球压下降不超过11%

://baike.baidu/view/8566.htm

航海日志

作为2004年欧锦赛指定用球的ROTEIRO,是阿迪达斯在2002年革命性的“飞火流星”之后推出的第四款比赛用球。目前尚无官方中文译名,“罗泰罗”“航海日志”“指南图”均在候选之列。阿迪达斯新闻官克里斯蒂娜**对记者介绍说,此球革命性特征有:科技上首次使用经过四年多研究攻关的热粘合、动力平衡两大技术;工序上分为40道:1是将棉布切为1.4米见方的标准,2至7是将布粘合、晾晒、切割、缝制、折叠、称重,制作成内胆,8至14是在内胆上安放气嘴、充气、称重、检查金属或异物,15至26是制作外壳并植入内胆,27至33是加热、调整气压、定型、清洁,34至38是依次复查气压、外观、重量,39是装入包装塑料袋,40就是大功告成,装箱外运。

这只以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航海日志名字命名的足球第一次使用了阿迪达斯全新的足球制造工艺—“热粘合”技术。现代足球比赛越来越讲究速度和技术,足球本身在比赛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在经过多次针对材质的改良之后,如今的足球在球体结构上已经基本达到极致。因此,阿迪达斯决定另辟蹊径,四年前研发人员开始从制造工艺方面着手,希望通过改进制作技术来提高足球的稳定性,使其达到更好的表现。“热粘合”技术就是这项研发的产物,现在被首次应用在Roteiro身上。由于用了这项革命性的足球制造工艺,Roteiro成为有史以来最精致的足球,她具有无缝的表面和动力平衡技术等特点。

2004欧洲足球锦标赛将在葡萄牙举行,而Roteiro这个名字正是取自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的航海日志。其创意来源于14年葡航海现时最为著名的船长达伽玛首次抵达印度时亲手写下的航海日志,由同船的历史学家维利奥命名,意思是“指南路线图”。当年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带领他的水手们利用早期的航行技术铺平了通往现代化导航系统的道路,他的探索精神和成就成为如今Roteiro足球的设计灵感:球身以浅绿的金属色为基调,代表着广阔的天空;蓝色的弧形图案引发人们对大海的遐想;皮球表面绘有一横四纵黑线,标志着葡航海家发明的地球导向仪。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用葡萄牙语命名的足球,阿迪达斯的优秀工艺保证了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用球一模一样,同样精准,达到了目前制球工艺水平的极致。

://sports.qq/a/20031203/000194.htm

Telstar

“Telstar”完全由真皮制成,这一点和当时其他的球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但与众不同的是她表面由32块手缝的嵌面组成(12块黑色的五角形和20块白色的六角形),这种全新的构造配合均衡的缝制使足球拥有更圆更完美的外形。这一革命性的构造设计书写了足球史上新的一页。“Telstar”首次在白色的足球上镶嵌黑色的五角形,从而使足球在黑白电视机的画面中更为显眼。(“Telstar”源自“Star of Television”,10年墨西哥世界杯首次对世界杯比赛通过卫星进行电视转播)。直到现在,“Telstar”仍然是各种足球的原型。

://baike.baidu/view/261761.htm

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3、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4、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5、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6、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7、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8、)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中国 9、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邓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著作等身。

邓廷良教授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的历史与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或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他还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丝路”、“茶马古道”、“蒙军入滇”、“横断山民族走廊”、“华夏文明起源”等领域的权威。

邓廷良教授诗、书、画、散文具佳,且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极富人格魅力。他的“关注地球,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思想影响甚广。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双脚不断书写、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的史书,他告诉我们在现代都市以外,人原来可以与自然和谐地共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作为现代中国探险家的典范,邓廷良教授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

邓廷良先生除了探险外,剩余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为历史学、民俗学的资深专家,同时作为有深厚艺术造诣的书法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美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翔实的考察经历,幽默的谈吐,经常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评论|赞同0完善我的回答

2013-05-25 15:39Proo小屁|一级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邓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著作等身。

邓廷良教授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的历史与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或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他还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丝路”、“茶马古道”、“蒙军入滇”、“横断山民族走廊”、“华夏文明起源”等领域的权威。

邓廷良教授诗、书、画、散文具佳,且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极富人格魅力。他的“关注地球,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思想影响甚广。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双脚不断书写、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的史书,他告诉我们在现代都市以外,人原来可以与自然和谐地共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作为现代中国探险家的典范,邓廷良教授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

邓廷良先生除了探险外,剩余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为历史学、民俗学的资深专家,同时作为有深厚艺术造诣的书法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美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翔实的考察经历,幽默的谈吐,经常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最悲怆的南极探险家是谁?

1、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另外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

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绕行北极两圈。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行中,诺毕尔的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

3、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回来后,使大汉皇帝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主要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险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

百度百科-麦哲伦

百度百科-阿蒙森

百度百科-张骞

百度百科-玄奘

百度百科-徐霞客

今天,设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最后,阿蒙森队安全撤回,而斯科特队的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斯科特是一名英国海军上校。他在海军服役时,表现优良。退役后,曾与沙克尔顿一起组织过探险队。没有任何迹象暗示他是一位英雄,他的脸同千千万万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毫无表情。青灰色的眼睛,紧闭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他出征过印度,征服过许多岛屿,还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战役。不过,他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还是被人们感觉到了。他要去南极探险,由于资金缺乏,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仍不能打消他要去南极的念头。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和他招募到的三十几名探险队员离开了英国。踏上了征服南极的漫漫征途。

1.坏消息:阿蒙森已赶到了他们前面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于1911年1月底,到达了新西兰的埃文斯角,这里是极地的边缘,长年被冰雪所覆盖。他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木板屋。12月和1月在这里算是夏季,一年之中,也只有这段时间,每天太阳会出现在天空中几个小时。

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抓紧时间工作:试验机动雪橇、练习滑雪和驯狗,同时,也为以后的远征建造仓库。一个探险小组从西面带回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他们在途中发现了阿蒙森的冬季营地。斯科特立刻明白了:现在,除了严寒和危险以外,还有另一个人在向他挑战,要夺去他作为第一个发现地球最后秘密的人的荣誉。这个人就是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在地图上反复测量,当他发现阿蒙森的营地比自己的营地更向南极点靠近了110公里时,他完全惊呆了、但是他没有气馁。“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誉,我必须振作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

电话铃终于响了,从观察高地传来消息:太阳出来过了,几个月来太阳第一次在这寒季的黑夜里露了1小时的脸。太阳的光线非常微弱、惨淡,几乎不能使冰冷的空气复活。不过,仅仅是看到了太阳这一点,就足以使人欢笑。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段有光线的时间,探险队紧张地进行准备。机动雪橇在前面开道,后面跟着的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斯科特预先将他们要走的整个路程划分为几段。每走两天设置一个贮藏点,为以后返程的人储备好新的服装、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煤油。

尽管斯科特的制订得十分周密,但还是没有奏效。经过两天的行程,机动雪橇全都出了毛病,变成一堆无用的累赘;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状况也不像预期的那么好。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成几组出发。这支奇特的探险队开始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斯科特走在队伍最前面,他始终用毛皮和布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胡须和一双眼睛,看上去像个野人。一只手牵着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笼头。在他身后是一个同样装束、同样姿态的人。

他们夜里钻进帐篷,为保护西伯利亚矮种马,他们还朝着迎风的方向筑起了雪墙。第二天一早,他们又重新登程,怀着单调、荒凉的心情,走在这千万年来第一次被人类呼吸的冰冷的空气中。

天气始终十分恶劣,有时他们一天只能走30公里。时间越来越宝贵,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另一个人正在向同一目标挺进。在这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酿成危险。一条爱斯基摩狗跑掉了,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已不愿进食,所有这些都使人惴惴不安,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雪原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极其珍贵,活的东西更是无价之宝。

与此同时,全队的健康状况也出了问题。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冻伤。饲料越来越少,西伯利亚矮种马越来越精疲力竭。最后,这些矮种马刚刚走到比尔兹莫尔冰川脚下就全部死去了。他们曾温柔地抚摸过它们无数次,可现在却不得不去把这些忠实的牲口杀掉。他们把这伤心的地方叫做“屠宰场营地”。就在这鲜血淋漓的地方,一部分探险队员离开了队伍,向回走去,而另一部分队员则要去作最后的努力。

他们每天走的路越来越少,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他们不能再滑着雪橇前进,必须拖着雪橇走。坚硬的冰凌划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脚都磨破了。12月30日,他们到达了南纬87度,即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最后一批支援人员也必须返回了,只有五个选拔出来的人可以一直走到极点。斯科特将不合适的人挑出来。这些人不敢违拗,但心情沉重。目标近在咫尺,他们却不得不回去,把荣誉让给其他伙伴。他们互相又握了一次手,用男性的坚强隐藏起自己感情的激动。被挑选出来的5个人是: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他们将寂寞地走下去。

斯科特最后几天的日志显示,他们越来越感到不安。不过,希望的火花也在日志的字里行间闪亮。斯科特越来越起劲地记录着走过的路程:“只要再走150公里就到极点了,可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坚持不了了。”两天以后的日志是:“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非常困难。”之后,又突然出现了充满信心的声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

2.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但还是晚了一步

1月14日,希望变成了确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们的目的地就达到了!”从第二天的日志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那种喜悦和几乎是轻松愉快的心情:“离极点只剩下50公里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就要到达目的地了!”

1月16日,他们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中午,他们5个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眼睛紧盯着雪地上的一个小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路标。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柱,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营地的残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罕至的南极点竟在35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仅仅迟到了一个多月,但是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意味着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和烦恼,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都破灭了。”斯科特在日志中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宣判了的死囚,失去了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

1月18日,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终于到达了南极点。他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之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述。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同寻常的东西,不是自然界,而是对手留下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阿蒙森还留下一封信,等待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会随后到达,所以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梦寐以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了英国国旗,然后就离开了。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程异常艰难,并终于要了他们的命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回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绝不离开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那里储存着食物、衣服和煤油。错过了贮藏点,就无异于走向死亡。

他们心中钢铁般的意志也已松懈。来时他们满怀希望,这希望体现了全人类的好奇和渴求,也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的肉体能生存下来、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说不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志是可怕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在阴森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沙博士。他在离死亡寸步之远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物品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被自然的巨大威力销蚀。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也越来越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身体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上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所受的苦难。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他们又必须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志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一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了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些燃料。他们继续拖着自己往前走,而奥茨的脚指已经冻掉了。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达了下一个贮藏点,再次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非常之少。

从日志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是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的,“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去。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速度。奥茨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艰难地走了一天,奥茨要求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他们坚决拒绝了,尽管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奥茨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脚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到宿营地。

清早起来,他们看到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奥茨突然站起身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谁也不敢阻拦。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般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不堪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至极,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朝前走。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他们无法离开帐篷。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选择: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