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四海是什么

2.四海的中医学名词

3.中医是如何认识大脑的?人为什么会衰老?中医有四大观点

4.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5.中医:如何理解“四海”的意义?病候表现如何?

6.大脑可以预知一些事情是怎么回事?

脑为元神之腑_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

脑主司感觉运动有赖于脑髓的给养。这是因为人的感官位于头部,与脑相通,依赖脑髓的充养才能发挥感觉运动功能。

1.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髓汇聚之处,脑髓的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脑主司感觉运动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脑为髓之海,脊髓通过督脉等与脑相通,脑髓和脊髓对肢体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脑髓或脊髓受到损伤,可致肢体运动失常,如偏瘫、截瘫甚至全身瘫痪。

3.脑主司精神意识

脑为髓海,主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意识思维及情志方面的异常。

中医四海是什么

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奇恒之腑包括脑、髓、

骨、脉、腮、女子胞。何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故奇恒之腑即异于寻

常的腑。奇恒之腑奇在何处?简而言之,它们在形态上类似腑,而在功能上类似

脏,非脏非腑,故称奇恒之腑。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的管腔性器官与腑相似,但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与脏相似,且它们又不是饮食物的消化通道,除胆

外,均无脏腑表里配合关系,无五行配属,异于平常的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脑居于颅腔之内,由筒汇聚而成,故称“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一是有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所谓“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二是感觉运

动的机能,《内经》已初步认识到脑与视觉、听觉和运动功能有关,后世医家从临床

实践中又进一步认识列思维、记忆、言语、嗅觉等功能活动均与脑密切相关。

脑是贮于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有骨髓、脊髓与脑髓之分。脊髓上通于

脑,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循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髓的功能:一是滋养骨骼;二是

化生血液,有“精髓为生血之源”的说法;三是充养脊髓以维持脊髓及督脉的功能;

四是充养脑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量中医学所称的骨,包括脆骨、硬骨、暗硬骨及其关节等。脆骨,系指一种

较软的骨质;硬骨,是指骨质坚硬有力的骨质;暗硬骨,今称”籽骨”,由两块或两块

以上的骨,间接连接起来并保持一定的活动机能而形成的关节。骨质可随人的年

龄的增长而逐步发生变化,婴幼儿期骨质较柔软,其后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变硬,至

老年则骨质硬而乏韧性。骨的功能:一是贮藏骨髓,二是支撑形体和保护内脏,三

是主司运动的机能。

脉脉即血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包括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动脉、静脉。脉

遍布周身,且与心脏在结构上直接通连,血液在心的作用下在脉内循行于周身,并

且,百脉又“朝会于肺”。脉的功能:一是运行气血,二是体现在脉象及其变化可以

反映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信息。所以,中医通过切脉来测知人体的病理变化,从

而诊察疾病。

胆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附于肝之短叶间,故谓“肝胆相照”。肝分泌胆汁,

贮藏于胆,胆汁泄于肠道以助消化,参与“传化水谷”,故为六腑之一。但是胆内藏

精汁(胆汁),又主决断勇怯,如常言之胆识、胆量、胆略,参与心神活动,胆本身并

不受盛水谷,异于“传化之府”,因而,胆又属于奇恒之腑。

女子胞又称胞富,或称子宫。它位于小腹部,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下口

与阴道相连,是倒置的梨形(中空)。女子胞的功能:一是通行月经,月经从子宫内

膜而来,由阴道排出;二是孕育胎儿,男女阴阳交媾,生殖之精在胞宫中结合,发育

形成胚胎,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

四海的中医学名词

什么是中医的“四海”“三余”?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灵枢?海论》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胃主受纳水谷,称水谷之海;冲脉上循脊里与十二经脉会聚而贯通全身,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膻中位于上焦,积聚宗气,称为气海;脑为髓聚,故称为髓海。“四海”功能正常协调,则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若“四海”功能偏盛偏衰,则出现各种病变,《海论》说:“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佛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是“四海”发生病变的种种临床表现。

“三余”是指发、齿、爪。

“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爪为筋之余。”发,又称“血余”,为肾之外华;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发与齿的生长脱落与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连。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发长极;…五七,……发始堕……六七,……发始白……。”临床常见,青年或壮年因肾精气虚而发脱齿摇。日常生活中也可偶有年过半百之人,齿不摇发不脱,这主要是人老但肾中精气尚且充沛之表现。

爪,即手足指甲,为筋之余。爪为肝之外华,《灵枢?本脏篇》说:“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客观的去测定,但说明爪与肝胆关系的密切,临床常见因肝血不足,爪甲失去濡养而焦干、脆裂或变形。

中医说的四海是哪四海? 四海的具体部位是: 髓海在脑―头部; 气海在膻中―胸部; 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 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在冲脉―下腹部。标准答案!

四海是指的什么 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另外,中医认为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四海的中医学名词 中医认为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有相似之处。《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灵枢?海论》篇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气冲穴),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头顶的百会穴。

”四海“是指什么 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另外,中医认为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四海升平什么意思 四海升平

基本解释:

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词语分开解释:

四海: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升平: 太平:升平气象|歌舞升平。

九窍,四海,七门中医词解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 ***

出处:黄帝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中医认为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谓天门在泥丸,地门在尾闾,中门在夹脊,前门在明堂,后门在玉枕,楼门在气管,房门在心窝,均为修道养生的重要门户,称为人身七门。

四海是指什么意思 四海释义:

指全国各地 2.指世界各地 3.豪放、豁达

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另外,中医认为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中医是如何认识大脑的?人为什么会衰老?中医有四大观点

中医认为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有相似之处。《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灵枢·海论》篇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气冲穴),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头顶的百会穴。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是如何认识大脑的?

答:脑为奇恒之腑。脑位于颠顶,为髓之海,外为头面,内为脑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归纳为脑在颅骨内,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的脑腔之中,脑腔内充满脑髓,脑髓外包脑膜。

此与西医学脑的解剖相似。《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指出了脑和脊髓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先天肾精的化生,以及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和营养。

脑的生理功能:

①主宰生命活动;

②主精神意识;

③主感觉运动。

《本草纲目》曰:“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总之,脑实则神全。

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

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2.人为什么会衰老

答:人之所以会衰老,中医对此现象的认识有四大观点。

(1)肾虚衰老说。

衰老因于肾虚,这是《黄帝内经》的观点。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肾的虚衰。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大类。肾阴虚和肾阳虚都可导致衰老,而肾阳虚更易引起衰老。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五脏之本,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根源。

(2)脏虚衰老说。

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衰退都易导致衰老。《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在40 岁以后,每隔十年将有一脏的脏气衰老,如50 岁肝始衰、60 岁心始衰、80 岁肺始衰等。除肾虚是引起人体衰老的主要根源外,脾虚是导致人体衰老的又一主要原因。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气血虚的主要根源,所以保护脾胃也是抗衰老的一项重要措施。

(3)阴阳失调衰老说。

《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招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者,生杀之本始”),并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阴阳平衡则 健康 长寿,阴阳失衡则生病衰老。

(4)气血虚衰老说。

中医学认为,气血充足则 健康 长寿,气血虚则生病、衰老。因为气血是精气神的根本,五脏六腑之源,气血虚衰必然导致五脏六腑功能衰减而出现衰老,所以中医十分注重气血的保养。

中医:如何理解“四海”的意义?病候表现如何?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因其形态上多中空类腑,功能上多“贮藏精气”似脏,既有别于腑,又不完全同于脏,故名之曰“奇恒之府”。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中除胆属于六腑、与肝相关外,余者与五脏、六腑皆无表里配合,此即奇恒之府有别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

奇恒之府皆有贮藏精气的作用,其与人的精神活动、气血的产生与运行、水谷饮食的消化与吸收、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其营养源于五脏精血,其功能的发挥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分述如下:

1.脑。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功能有二:①贮藏脑髓。髓为水谷精微化生,沿脊骨上行入脑,而成脑髓。如《灵枢。海论》所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②主管精神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荑》中说:“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之说,并释曰:“今人每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亦云:“灵机记性在脑”。指出脑具有主司人的精神记忆,以及人的听觉、视觉、肢体运动等作用。故髓海充盈,则精神充沛,身轻有力,记忆力强;髓海不足,则精神萎顿,记忆力弱,运动失常。即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脑转耳鸣,则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古代医家将脑的功能归属于五脏,如《灵枢。本藏》曰:“五脏者,所以藏血气魂魄者也。”《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因此,中医学将神的功能归五脏分属,而由心主司。五脏精血充足,则脑得所养,功能正常;若五脏功能失常,则脑失所养,功能失常。在临床上,脑本身的病变,主要从心、肾两脏论治。由于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故脑髓不足及其相关病变,如大脑发育迟缓,五软五迟,或久病房劳耗精而致精亏神呆(如小儿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或老年性脑萎缩等),多属于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以补肾填精之法治之,常获卓效。而由于外感六*、内伤七情等阻滞气机,导致脑髓功能失常,如见癫证、狂证,及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多属于心窍被蒙,或心神失常,当以清心泻,化痰开窍,或养心安神之法治之。

2.骨与髓。骨即骨骼,具有贮藏骨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作用。髓即精髓,包括骨髓、脊髓、脑髓,具有充养骨骼、营养脑窍作用。由于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骨质的强弱及精髓的盈衰,皆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故《内经》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之合骨也”(《素问。五脏生成论》)等论述。由于“齿为骨之余”,因而牙齿的生长与病变,亦可以反映肾精的盛衰与病变。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髓有所充,骨有所养,齿坚骨壮,生长发育正常。如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言:“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若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骨失所养,则见小儿齿迟、囟迟,骨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或老人,则见腰酸无力,足痿不用,或齿松易脱,或骨脆易折。

3.脉。脉指脉管,具有运行气血、壅遏营气的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对此张景岳注曰:“壅遏者,堤防之谓也,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是谓之脉。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行气血者也。”若脉道不通,则血瘀不行;脉道破裂,则血溢脉外。

脉的生理、病理主要与心脾两脏的功能关系密切。①心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素问。平人气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心与脉相连,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血气运行的整体系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论》)故脉的生理病理与心密切相关,并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心气充沛,则脉道通利,血运正常,面红润泽;若心气亏虚,或心气阻滞,则脉道瘀阻,血运失常,症见脉来涩滞、面色苍白或紫暗。②脾主统血,具有加强脉的壅遏之力,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温五脏。”沈目南在《金匮要略注》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可见,脉管的壅遏营气、约束血行的作用,与脾的统摄密切相关。脾气健旺,统摄力强,则脉道壅遏力强,血行其道;若脾气亏虚,壅遏力弱,则血逸脉外,而见尿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甚至崩漏等症。

4.胆。胆位于右胁下,肝之短叶间,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胆汁与饮食物的消化有关,故胆属于六腑之一:“胆者,中精之府”(《灵枢。本输》),胆汁是由“肝之余气”所化生,为“精汁”,“胆内盛精汁三合”(《难经》)。胆的功能有别于其他五腑,而类似五脏,“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盖以他腑所盛皆浊,而此独清也”(《类经。藏象类》),故将胆归于奇恒之府。因此在中医学中,胆是惟一的一个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的脏器。在生理上,胆的贮藏胆汁的功能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因此,胆的病理变化亦主要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进行治疗。

大脑可以预知一些事情是怎么回事?

海,是百川汇聚之处。人体的胃、冲脉、膻中、脑四者,既是全身精神气血的来源,又是营卫气血,十二经脉汇合之处,并以水谷、血、气、髓称之为人身四海,以此和地域之东南西北四海比拟。所谓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由于《灵枢·海论》篇正是以人身四海为论述的中心,说明其流注所在,阐述其有余不足的证候,及针刺调治方法,故名之为“海论”。

“胃者,水谷之海”——胃是饮食水谷汇聚之处,为水谷精微的发源地。 《灵枢·玉版》说:“谷之所注者,胃也”,说明胃主受纳,是人体所需营养的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机能活动,皆禀受于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供养。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亦即血海 ——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处,是全身血液汇集之所,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一身经脉贯通的主干。特别是能调节脏腑气血,主生育。如女子在天癸发生作用的年龄,任脉通达,太冲脉旺盛、冲任相资,使经水按时而下,于是就具备了生殖能力。

“膻中者,为气之海”——即宗气汇聚之处。 膻中指胸中部位而言(置两乳之间),是宗气发源地,能行呼吸,贯心脉。《灵枢·五味》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说明膻中是宗气合成和发动的场所。

“脑为髓之海”——脑是髓的总汇之处。 凡骨之有髓,惟脑最巨,布于脑者,即为脑髓。前人认为人之记性不在心而在髓。李时珍认为脑是“元神之府”,所以说脑是人的精神活动之主宰。此外,髓海饱满能使身体轻灵,健壮有力。

对于四海来说,“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经常维持和保养四海的正常功能,便使人体生机旺盛。反之,违背调养之道,四海功能日渐不良,必致人体虚弱衰败。所谓“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是强调懂得调治之道,就有利于身体,有利于疾病恢复;反之,有害于身体,不利于疾病治疗。人体的四海是营卫气血与精神的源泉,而气、血、精、神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至宝”,四海的生理作用无时不影响着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功能。所以《内经》告诫人们,在 养生 方面,要慎重调摄四海,就能健壮,不致起病,否则易病易衰。在治疗方面,应掌握四海的循行和输注规律,就能做出正确治疗,促进病愈。

气海有余者,由于邪气盛,郁于胸中逆而不降,所以出现气满胸中,慌闷喘息,面色发赤等症。气海不足者,则肺气虚弱,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者,往往血行瘀滞,故自觉身体胀大沉重,郁烦不舒,不知痛楚所在。血海不足者,则阴血亏虚,会自觉身体空虚瘦小,紧闷不适,不知痛楚所在。

水谷之海有余者,因饮食停滞不得运化,气机不畅,所以出现腹满。水谷之海不足者,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失职,所以“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者,因髓充脑健,精气旺盛,所以身体轻松有力,超出常人。髓海不足者,则精气亏乏,故出现脑转耳鸣、腿酸、眩晕、恍惚、目无所见、懈怠欲卧等症。

对于调治四海有余不足的疾患, 《灵枢·海论》篇做了原则性说明:“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首先要辨清疾病的虚实(有余不足),并了解掌握四海的循行和输注规律及有关输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法则进行调治,方能取效。不要违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依照补虚泻实的方针,谨守与四海相通的上下俞穴,这仅是《内经》对于四海病症提出的针刺治则,临床尚须辨证施治,结合后世丰富的医疗经验来处置。

脑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等

精血充足时,大脑会思维畜敏捷,记忆力强,预测分析判断准确,

因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为元神之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脑为髓海,肾主精生髓。若肾精满盈则髓海充实,故积精可以健脑。积精之法,在于节欲。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也。